天博买球印度次大陆的珠宝历史源远流长,对世界珠宝和工艺美术产生深远影响。印度珠宝不仅是知名拍卖行的稀有文物,也是英国王室、卡塔尔王室(The AL Thani Collection)等大藏家的顶级藏品。印度珠宝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达拉斯美术馆(Dallas Museum of Art)等艺术收藏机构的镇馆之宝,极少对公众开放。
印度珠宝不仅是皇亲国戚的珍宝,也为现代工坊的高级定制珠宝奠定了艺术基础。本文结合近期举办的珠宝文物展览对印度王公与高级定制珠宝艺术进行了梳理。
1907年,印度纳瓦讷格尔邦王公(Maharaja of Nawanagar)在卡地亚定制了美好年代风格钻石羽冠(Belle Époque Diamond Jigha)。羽冠以白金和钻石为材质,作长方形或梨形切割,镶嵌羽毛,羽冠下部钻石能灵活取下,可作头饰和胸针两用。
蓝宝石头饰或胸针,1920年,产地:印度纳瓦讷格尔邦,材质:白金、蓝宝石、钻石,卡塔尔王室藏
纳瓦讷格尔王公的另一件珍品,是上世纪20年代定制的枕形蓝宝石。蓝宝石(Sapphire)产自斯里兰卡,镶嵌白色钻石和铂金,可于头巾(Turban)上作头饰或于胸前作胸针。
伯蒂亚拉项链包括5层钻石链和一条颈链,囊括2930颗钻石和缅甸红宝石,位于正中心的大钻石是当时世界第七大钻石南非戴比而斯(De Beers),重达428克拉,是世界第一大枕形黄钻和第二大黄钻,其他大型钻石达18-73克拉。
伯蒂亚拉红宝石颈链,1931年,2012年由卡地亚修复,材质:红宝石、钻石、珍珠、铂金,卡塔尔王室藏
与伯蒂亚拉项链齐名的是伯蒂亚拉红宝石颈链(Patiala Ruby Choker),客户同样是印度伯蒂亚拉邦王公,1931年他将这条颈链送给妻子。
伯蒂亚拉红宝石颈链后来不翼而飞,行踪成谜,直到近70年后的2000年以手链的形式出现在瑞士拍卖行,后由卡塔尔王室收藏。
直到上世纪80年代,Collier Bérénice肩饰重新出现在纽约第47大道,1990年在洛杉矶县立美术馆的《浪漫泰姬陵》展览上展出,此时的珠宝已不完整,只留下一块绿色碧玉,其他大部分至今下落不明。
印度王公是法国珠宝工坊的重要客户,给珠宝商留下了大量珍藏版文物。1928年,伯蒂亚拉邦王公巴平德·辛格(Bhupinder Singh)带40名随从抵达法国巴黎,下榻利兹酒店,在巴黎旺多姆广场的珠宝店寻找定制珠宝的合适厂家,最终锁定宝诗龙(Bourcheron),宝诗龙掌门人费德里克•宝诗龙(Frédéric Boucheron)的儿子路易(Louis)亲自接待,并为王公制作了包括绿宝石与钻石颈圈、珍珠项链、彩钻腰带在内的149件珠宝,复刻印度工艺精髓。
南亚次大陆的珠宝有5000多年历史,发源自印度河流域,即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流域人类开始制造珠宝,印度也是世界上最早开采钻石的国家,可追溯至公元前296年天博买球。
卧莫尔帝国是由成吉思汗和帖木儿后裔巴布尔在南亚次大陆建立的一个教帝国,是印度殖民时代前最后一个王朝。16世纪中叶起至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正式灭亡,王朝共存在300多年。作为源于今阿富汗境内的突厥化蒙古王朝,卧莫尔帝国开创了极具波斯和风格的美学。
卧莫尔君王用珠宝表达对永恒与长生不死的寄托,通常将名字镶嵌在珠宝上,流传给下一代。珠宝还被用来购置军事物资、为战争筹集资金,乃至发动革命起义和推翻政权,也被用来交换战俘和表彰凯旋归来的勇士。
萨尔佩赫头冠红宝石上的石刻字“阿克巴之子贾汗吉尔”,约1633年,卡塔尔王室藏
卧莫尔帝国苏丹钟爱珠宝,把珠宝作为帝国王权的象征。卧莫尔珠宝起源于第三代苏丹阿卡巴大帝,他一生热衷收藏珠宝,他的儿子贾汗吉尔继承他的珠宝传统,在孙子沙贾汗一代,卧莫尔珠宝到达美学顶峰。到第六代苏丹奥朗则布时期,卧莫尔帝国已控制印度戈尔康达(Golconda)矿区,控制了成为当时世界上已知的唯一钻石矿。
卧莫尔帝国第五任苏丹沙贾汗(Shah Jahan),不仅是泰姬陵的建造者,也是卧莫尔珠宝的集大成者。在印度细密画的记载中,沙贾汗常常佩戴珠宝,通过项链、头饰、胸针等珠宝表达帝王权力。
卧莫尔王朝视钻石为珍品,通常对钻石不予切割,最大钻石达250克拉;绿宝石(Emerald)进口自南美洲矿区天博买球,特别是哥伦比亚;巴拉斯红宝石(Balas rubies)尤为贾汗吉尔喜爱,引起自他的故乡、今阿富汗境内的巴達赫尚(Badakshan)。
作为信仰教或锡克教的统治者,卧莫尔苏丹和土邦王公贵族习惯佩戴包头巾(Turban),视头巾上的头饰为权力象征。头饰是标志性的卧莫尔珠宝,头饰越昂贵沉重,代表主人地位越高、权力越大。
鹭冠(Aigrette)是常见的卧莫尔头饰。18世纪中期,卧莫尔皇帝将花束状鹭冠赠与拉贾斯坦邦斋普尔王公,鹭冠由红宝石、绿宝石、钻石、浅色绿柱石(pale beryls)制成,半透明珐琅(enamel)镶嵌其中,象征高贵富有和精湛的传统工艺,盛放的花束是卧莫尔艺术常见主题天博买球,在18世纪拉贾斯坦绘画中时有出现。1922-1923年,这件珍宝收藏在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美术馆(V&A)。
印度巴罗达邦王公(Maharaja of Baroda)普拉塔普·辛格·拉奥·盖克瓦德(Pratap Singh Rao Gaekwad)的钻石鹭冠也非常著名,制造商为卡地亚。鹭冠由钻石和白金构成,以枕形、梨形、椭圆和水滴形切割。
印度乌代普尔邦王饰(正反面),19世纪,材质:绿宝石、钻石、黄金、珍珠、珐琅 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Royal Collection Trust, RCT)藏
萨尔佩赫头冠(Sarpech)在波斯语中意为“拧到头巾前的东西”,是常见的卧莫尔男性头饰,呈十字造型。英国王室收藏的印度拉贾斯坦邦乌代普尔(Udaipur)的萨尔佩赫头冠,正面由绿宝石与金边镶嵌,珍珠垂坠,背面由红、绿、蓝、白珐琅点缀,呈现花朵或孔雀造型。1875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访问印度,在孟买的一个宴会上,土邦王公将此头冠作为礼物送给彼时还是威尔士王储的爱德华。
华丽的王冠也是印度王公权力的象征。王公在锡克教头巾外佩戴大型王冠,胸部和腰部也挂满层层珠宝和腰带,象征尊贵的王权。
卧莫尔帝国还有将君王肖像制成胸针或头饰的传统。在细密画《手持坠饰的沙贾汗站在宝座上》(Shah Jahan on a Terrace, Holding a Pendant Set with His Portrait)中,沙贾汗苏丹将自己的画像嵌入坠饰中,手持坠饰象征权力,脖上还戴了成串的珍珠。
《手持坠饰的沙贾汗站在宝座上》,印度细密画,1530-50年,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
在19世纪末印度焦特普尔邦(Jodhpur),头戴前任王公肖像的头饰成为传承权力的仪式,焦特普尔邦王公萨达尔•辛格(Sardar Singh)佩戴用苏丹头像制作的头饰,象征权力的代代相传。
卧莫尔帝国苏丹,特别是信仰锡克教的统治者,以骁勇善战闻名,佩戴珠宝镶嵌的长剑也是贵族传统。
卧莫尔刀剑,材质:红宝石、翡翠、珍珠、皮革、黄金、钢铁,19世纪,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藏
卧莫尔刀剑呈流线状弯曲,镶嵌红宝石和翡翠,剑鞘上刻有波斯语的塔普尔(Talpar)王朝可汗名字。塔普尔王朝所在的信德地区(Sindh)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海尔布尔(Khairpur)宫庭深受伊朗风格影响,王朝工匠多来自伊朗境内。
1857年印度士兵起义后,卧莫尔帝国苏丹遭英国流放,卧莫尔帝国宣告瓦解,卧莫尔珠宝开始四散各地,珍宝多流落到欧洲和亚洲王室之手。
卧莫尔王朝灭亡后,部分旧王公、君主和家族继续继承王侯领地,与英国殖民当局签署条约,以英属印度附属国的形式继续存在,即土邦(Princely State)。这些土邦分布在印度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各地,继承了卧莫尔与印度珠宝工艺精髓,发展出南印度风格珠宝。
蒂普苏丹王座虎头尖顶饰(Finial from the Throne of Tipu Sultan),1790年,产地:印度迈索尔, 材质:黄金、钻石、红宝石、绿宝石、紫胶核,卡塔尔王室藏
英国入侵印度后,印度土邦起兵反抗,迈索尔王国的蒂普苏丹(Tipu Sultan)赫赫有名。他参与了四次英国-迈索尔战争,1799年阵亡天博买球,迈索尔被英国征服成为其辖下土邦,改由英国总督控制。
蒂普苏丹保卫土地的决心与悲壮结局,让他的珠宝遗产尤为动人心魄。他的王位宝座呈八角形,八个尖角镶嵌虎头装饰。1799年英国人杀害蒂普苏丹,王座被摧毁,如今只剩一个虎头流传。1833年,这件文物流入加拿大,被私人藏家收藏,2009年卡塔尔王室购入,保管于法国巴黎。
迈索尔王公的宝剑,剑柄镶嵌金色神狮(Yali),象征王公无与伦比的勇气和王者气派。神狮(Yali)是阿拉伯文,指代半虎、半象、半马的神狮(leogryph),经常出现在印度神线年,产地:印度迈索尔或坦焦尔,材质:黄金、钻石、红宝石、绿宝石、钢,卡塔尔王室藏
其他印度中部和南部土邦,凭借生存策略和顽强意志,与英属印度共存,甚至直到印度独立建国后才加入印度联邦。海得拉巴邦(Nizam Of Hyderabad)就是维持200多年的独立的封建王国,直到1948年被印度吞并。
海得拉巴曾是卧莫尔帝国在德干高原的采邑国,长期维持半独立性质。这让其王室保存了封建权力和财富,海得拉巴末代王公(Mir Osman Ali Khan)还一度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海得拉巴王公的珠宝是印度保存最完好的王公珠宝收藏体系,海得拉巴王公也是珠宝界的豪奢买家,头冠以巨大宝石著称。绿宝石头冠由哥伦比亚绿宝石构成,辅以印度和欧洲风格设计;企鹅血红宝石头冠重达100克拉,配有3颗金黄色水滴形钻石,可拆分成6个单独珠宝。
南印度土邦珠宝还流行耳饰。奥里萨邦的耳边花(Karanphul Jhumka)耳环,由钟形耳坠和红绿宝石制成,以曼陀罗式的花型构图。
在印度教信仰中,珠宝代表天体宇宙中的星象,可用作占卜,仿若先知。在印度哲学中,土邦王公是世界的中心,王公是神的化身,是人形的神,其职责是为了护法(Dharma),维持宇宙的道德秩序。
早在5世纪,印度就出现了关于宝石研究的著作《诸宝性论》(Ratnapariksa),讲述宝石与诸神、行星和历法的关系。
礼汤匙(Uddharane),1822年,产地:南印度,红宝石象征太阳,用来雕刻跳舞的克里希纳神,卡塔尔王室 藏
一些宝石被认为是带有凶气的煞星,如红宝石、蓝宝石、珊瑚、红锆英石、猫眼石等,蓝宝石象征土星和星期六,是厄运与报应的预报者裟尼神的化身;而珍珠、钻石、翡翠和黄宝石是吉祥的化身。
镶嵌克里希那神和牛群的盒,1875年,产地:印度拉贾斯坦邦,材质:涂层白银、玻璃、黄金,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 藏
印度教相信黄金代表暖阳,白银代表冷月,黄金是永恒和长生不死的化身。黄金在印度文学中具有象征意义,在印度经典《吠陀》关于宇宙的记载中,人类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来源于金质子宫(hiranyagarbha)或金胎,漂浮在宇宙汪洋中并孕育了整个宇宙,是早期创世观念的核心,金胎等于太阳。
镶嵌摩伽罗神的脚镯,1850-1875年,产地:印度,材质:黄金、红宝石,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 藏
九宝石(Navaratna)是最具占星学意义的印度珠宝。九宝石包括钻石、珍珠、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猫眼石、黄宝石、珊瑚和红锆石九种宝石,代表印度教宇宙中的九个神,以红宝石为中心,象征宇宙的中心太阳,佩戴九宝石就是将整个宇宙九星佩戴于身,维持和谐平衡。
九宝石代表的九个神,只有通过仪式、给予和祈祷才能维持和谐关系,否则诸神会带来无尽灾难和歇斯底里。一旦需要降临人间或前来保护人类时,宝石就是天神的降临之地。
罗摩衍那主题绿宝石鹭冠,材质:绿宝石、钻石、铂金,卡地亚制造,卡塔尔王室藏
绿宝石象征水星和星期三,是温和而雄辩的佛祖的化身,是卧莫尔皇帝的心头好。卡地亚为印度王公定制的绿宝石饰物,重达380.89克拉,雕刻图案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作为苏丹的护身符。绿宝石上雕刻罗摩、悉多与神猴哈奴曼,神猴在印度境内被广泛崇拜,是力量、勇气、忠诚和道德的化身,护身符上雕刻神猴,保佑佩戴者富裕、和平与健康。
镶嵌娑婆弥尊者和神狮的首饰盒,产地:南印度马杜赖(Madurai),1875年,黄金,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藏
印度教诸神和神话故事是印度古董珠宝的主题。娑婆弥尊者(Swami)、吉祥天女(Lakshmi)、拉克希米与大象组成的印度教图腾“加哈-拉克希米”(gaja-lakshmi)、战争之神鸠摩罗(Subramanya)、摩伽罗海兽(Makara)、神狮(Yalis)等,都是印度珠宝的常见主题。
虎爪吊坠胸针,刻有加哈-拉克希米图腾和鸠摩罗,1870年,材质:黄金、虎爪,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 藏
今天,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信徒中,珠宝仍是婚礼的重要装备,是新娘的随身嫁妆,可保佑婚后财富安全。印度婚礼上的新娘在胳膊、手腕、耳朵、鼻子、头发、脚趾和腰部挂满珠宝,具有天神保佑功能和占星学的意味。
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后,极大发掘了印度珠宝的价值,将之推广到欧洲。英属印度时期,印度珠宝出现了东印度公司风格和欧洲元素。
以英国威尔士亲王和王妃为主题的胸针,产地:印度中央邦天博买球,1875年,材质:黄金、玻璃,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 藏
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后,英国东印度公司解散,英国在印度的财产和土地被正式归入大英帝国。1876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获印度女皇头衔,1877年元旦,维多利亚女王在印度德里举行加冕典礼,成为英国唯一拥有女皇帝头衔的君主。
1911年,英王乔治五世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同年在印度德里举办盛大的杜尔巴(Durbar)加冕仪式,佩戴专门为其制作的印度王冠,是唯一亲自主席杜尔巴仪式的印度皇帝。
英国王室将印度珠宝与英国皇室王冠结合,通过王冠的合并,彰显大英帝国对印度的统治。英国君主加冕的王冠镶嵌着来自印度的珠宝和珍贵宝石,王冠上最耀眼的宝石是19世纪英属印度时期,从印度掠夺的珍宝。
英国皇室王冠上的光明之山钻石(Koh-i-noor)原属于印度卧莫尔帝国
为此,印度政府与英国王室发生了旷日持久的纷争,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英国女王曾佩戴价值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9.56亿元)的光明之山(Koh-i-noor)钻石,这颗钻石重105.6克拉,原产于印度戈尔康达,原石重达800克拉,1526年曾归卧莫尔苏丹巴布尔所有,1738年成为波斯王纳狄尔沙赫的战利品,1850年由英国王室持有。
印度珠宝不仅是皇亲国戚的珍宝,也为现代工坊的高级定制珠宝奠定了艺术基础。20世纪初的新艺术风格珠宝就受到印度珠宝启迪,20世纪初,卡地亚以泰姬陵为主题、绿宝石为材质,制作了Collier Bérénice系列额冠与项链。
1905年,西班牙舞者Anita Delgado嫁给印度旁遮普卡普尔塔拉邦王公(MaharajaofKapurthala),成为首位西班牙裔的印度王公夫人。她佩戴孔雀头冠参加西班牙阿方索八世的王室婚礼,一举成名,获赐“王子之爱”头衔。
1910年,法国装饰艺术插画家Paul Iribe以印度王公珠宝为灵感,设计了祖母绿鹭冠,以绿宝石、蓝宝石、钻石、珍珠和铂金为材质,由巴黎珠宝工坊Robert Linzeler制作。
1911年,卡地亚家族成员首次踏足印度,开始在印度寻找定制珠宝的设计灵感。受印度水果色彩的启发,卡地亚将红宝石、蓝宝石和绿宝石雕刻成树叶、花朵和莓果状,配合华丽的Art Deco风格。
法国名媛Daisy Fellowes佩戴卡地亚“水果锦囊”风格珠宝(摄于1936年)
1970年代,这组以印度水果为主题的创意,开始被称为“水果锦囊”(Tutti Frutti),成为卡地亚不断重访变奏的主题。
近年,印度珠宝不断为时尚界提供新的灵感。2016年,卡地亚推出拉贾斯坦(Rajasthan)高级珠宝,其中的“水果锦囊”项链是历史上最大的,镶嵌136.97克拉的哥伦比亚祖母绿和精巧细腻的花卉图案。
曾为伯蒂亚拉邦王公巴平德·辛格制作珠宝的宝诗龙,2015年推出蓝色焦特普尔(Bleu de Jodhpur)珠宝系列,用蓝宝石搭配钻石、水晶,呈现蓝色墙面与白色屋顶。
2022年,宝诗龙又推出新印度王公马哈拉贾(Maharaja)系列,将1928年为王公定制的珠宝返修革新。将绿宝石化作锦簇吊坠,交织成丰盈华丽的流苏,形成男士领带状项链,始于异国游历、将传统文化延续升华的初衷,百年后没有变调。
2022年,以“镀金魅力”(Gilded Glamour)为主题的大都会美术馆慈善舞会(Met Gala)上,女星Emma Chamberlain获卡地亚出借许可,佩戴了印度王公亚达芬德拉·辛格的原版颈链,尽管引起极大争议,被认为是对文物的不敬,但借此可一窥印度珠宝在当代时尚的强大影响。
特展“卡地亚与艺术:寻找现代性”现场,图:Dallas Museum of Art
同年,美国达拉斯美术馆推出《卡地亚与艺术:寻找现代性》特展,肯定了南亚的东方艺术对高级定制珠宝的艺术贡献。
特展《卡地亚、灵感与现代设计》图:Louvre Abu Dhabi
今年岁末,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卢浮宫推出特展“卡地亚、灵感与现代设计”,呈现东方与西方文明在珠宝上的交汇,带领珠宝爱好者跨过寒冬,迎接2024年的春天,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24日。